【每日一知】心理投射
投射(英语:projection)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一个人下意识地否认自身不良的思绪、动机、欲望、或情感,而将其赋予外部世界。
一个女人在门掩面而泣,屋内一个男人躺在床上
图中的女人为何掩面?她的情绪是怎样的?
A:悲伤,女人发现丈夫的婚外情
B:忧虑,丈夫酒醉在床上
C:关心,丈夫病重躺在床上,可能即将死去
(答案不唯一,可以尝试思考为什么我会这样子想)
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 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 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TAT图片与心理投射
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简称TAT),属于投射法个人测验(也是运用心理投射的特征,是美国心理学家亨利默瑞于1935年发明的,可以用于了解被试的心理需要与矛盾及内心情感。TAT通过素描图像激发测试者投射出内心的幻想和精神活动,无意中成为呈现测试者内心和自我的X光片。
投射效应心理学案例分析
举例一:
古代一位喜欢吃芹菜的人,总以为别人也像他一样喜欢吃芹菜。 于是一到公众场合就向别人热情推荐芹菜,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笑话。 但是生活中每个人都免不了犯类似这样的错误,"以己度人"。 心理学上称之为投射效应,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来研究投射效应,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 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 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种典型的投射效应。 当别人的行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认为别人的行为违反常规;喜欢嫉妒的人常常将别人行为的动机归纳为嫉妒,如果别人对他稍不恭敬,他便觉得别人在嫉妒自己。
为了克服投射效应的消极作用,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做到严于律己,客观待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 对方并非如我们所想象,只有尝试了才会知道。
举例二:
在一家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
编辑们列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选题分别为:
编辑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他选的是《怎样写毕业论文》;
编辑b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书";
编辑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 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举例三: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 "而佛印则微笑着说:" 我看你是一尊金佛。 "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 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 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
由于人都有一定的共同性,都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毕竟有差异,因此推测总会有出错的时候。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男子",尧都辞谢了;华封人说:"寿、福、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能不欲,何邪? "尧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 是三者,非所以美德也,故辞。 "
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福、寿"等基本的目标,也不能随意"投射"给任何人。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常常错误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总是疑神疑鬼,莫名其妙的吃一些飞醋;父母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选择学校和职业......